[姚前:对跨国平台企业征收数字税有助于维护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2020年《OECD/G20关于实现包容性数字税框架的“双支柱”路径的声明》提出的“用户参与”方案认为,用户数据是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以及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业态价值的创造基础,因此赋予了用户所在国向相关数字平台征税的权力,且无论数字平台是否在本国有实体存在。同时,对跨国平台企业征收数字税,亦有助于维护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贝壳财经)
相关快讯:
姚前:政务信息上链 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金色财经报道,8月6日,蚂蚁链、罗汉堂、新浪财经共同策划的《寻找区块链力量》系列访谈第一集正式开播,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共话区块链如何赋能信任。姚前指出,乍一看区块链技术似乎是阳春白雪,和我们的生活不太相关,但区块链技术绝对是管理数字凭证的可信技术,未来完全可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块链上的数据是可信凭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经常开证明的难题,让数据少跑路,老百姓少跑腿。政务信息一旦上链,变成公开可信凭证,将无法被篡改且可追溯,充分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2020/8/6]
声音 | 姚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据第一财经消息,昨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发文称,全球那么多的货币,根本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价值支撑而不是铸币技术。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在追求极客技术的同时,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所以,必须把目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的缺陷给矫正过来。技术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取经,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的本质内涵,理应是数字货币发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货币的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一个可能的变化是在前述所言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强有力的“央行信用”,也就是“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央行信用”。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央行会议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2019/5/6]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现阶段的央行加密货币设计应注重补充和替代传统实物货币: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署名文章称,现阶段中国研发央行加密货币的首要出发点是补充与替代传统实物货币,其界定属于现金(M0)范畴。在技术作为强劲驱动力的今天,央行加密货币必然要在吸收现金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新特性,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地模拟实物现金,能否达成此一目标令人怀疑,而且可能影响央行加密货币未来的竞争力。姚前指出,今年1月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署名文章充分论述了发行央行加密货币须选择对现有货币体系、业务架构及基础设施冲击最小的方式。文章提到,央行加密货币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大降。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姚前文章称,从最大限度保护商业银行现有的系统投资角度考虑,已经对加密货币与银行账户松耦合的具体设计进行初步研究,可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加密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管理加密货币。[2018/3/7]
郑重声明: 姚前:对跨国平台企业征收数字税有助于维护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