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不能让高耗能“矿场”挤占宝贵资源]“空气币”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物依托、不具备应用价值。这样的投机炒作标的一旦价格崩盘、潮水退去,带给投资人的只有巨大损失和悔不当初。虚拟货币挖矿要借助计算机运算,用于挖矿的“矿机”要具备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功率较大。“矿主”们为了早些挖出虚拟货币换钱,将许许多多台“矿机”集中起来形成“矿场”,没日没夜地开挖,因此电力消耗巨大。打击虚拟货币挖矿,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发文叫停挖矿行为,切断增量;还需要推出包括电价、土地、税收、环保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推动存量企业有序退出。(新华社)
相关快讯:
动态 | 新华社:“央行数字货币”或将在不久的未来破茧而出:12月18日,新华网发布文章《财经观察:“央行数字货币”破茧还有多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日前发布研究报告说,目前已有诸多国家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或有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包括法国、瑞典、沙特、泰国、土耳其、巴哈马、巴巴多斯、乌拉圭等。此外,国际清算银行上月任命即将卸任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的伯努瓦·克雷担任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负责人,主持该机构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另外,美国IBM公司和英国智库“官方货币与金融机构论坛”对全球23家央行开展的调查显示,诸多央行正认真考虑研究和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可由消费者使用的“央行数字货币”或将在未来五年内面世。(新华网)[2019/12/18]
声音 | 新华社:有些领域“上链”效应明显 但“伪应用”不容忽视:记者调查发现,在金融、财政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计算成本,增强资产可信度,已经悄然实现在这些场景中落地。但在区块链应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伪应用”。比如,一些“区块链养鸡”“区块链文物鉴定”等所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据仅仅存储在自己公司的服务器上,没有同步给上下游,随时可以被篡改,并没有解决信任问题。并且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多方实体数据互联互通,应用落地及推广需协调多方机构,区块链平台建设和协调难度仍然较大。(新华社)[2019/12/11]
新华社:坚决纠正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伪金融创新:财联社17日讯,比特币等所谓“虚拟货币”危害和风险不断显现,招致监管重拳。“虚火”过旺且乱象丛生,“虚拟货币”形成的金融和社会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符合监管要求,对那些披着“创新”外衣的伪金融创新行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为必须重拳出击、及时遏制。[2017/9/17]
郑重声明: 新华社:不能让高耗能“矿场”挤占宝贵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