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长春: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已达620亿元]11月3日消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周三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会议上表示,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已达到约620亿元,共有约1.4亿人启用了数字人民币钱包。155万商家接受该钱包支付,可用于公用事业、餐饮服务、交通、零售及政府服务。穆长春也重申数字人民币没有正式推出的时间表。(路透社)
相关快讯:
穆长春: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不是竞争的关系:针对数字人民币会否取代第三方支付的看法,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这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数字人民币是钱,数字人民币钱包是载体与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和基础设施,并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不是竞争的关系。支付宝与网商银行,微信与微众银行,结对出现在第二批民营机构数字人民币试点序列,提供数字人民币相关服务,微信和支付宝将继续承担金融基础设施职能,共同参与发行和流通服务的过程。[6/11/2021 3:40:26 PM]
穆长春: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的信息 开发钱包生态平台:10月2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要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的信息。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钱包,统一数字人民币认知体系,有效降低防伪成本,按照双层运营原则,采用共建、共享方式由央行和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钱包生态平台。同时要实现各自的视觉识别和特色功能。(财联社)[10/25/2020 12:00:00 AM]
声音 | 央行穆长春: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将放大对公共政策的挑战和风险:在11月10日的第十届财新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将放大对公共政策的挑战和风险。”对于这一结论,穆长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会削弱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由于全球性稳定币的发行者一般为大型科技公司,网络效应将导致更高的市场集中度,削弱金融市场竞争,同时,稳定币的闭环体系可能会抬高市场准入门槛。
第二,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动性错配及操作风险,可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加剧危机的跨境传导。穆长春指出,全球性稳定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者的信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做市商能否稳定币值是存疑的。另外,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清,治理不善,比如储备资产未独立托管,持有人无法赎回,也会引起挤兑。
第三,如果全球性稳定币用于支付,一旦出现系统中断,会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如果用作价值贮藏,币值下滑将引起持有人财富收缩,同时,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如果持有稳定币也会遭受损失,由于没有存款保险保障和最后贷款人机制,在发生挤兑的情况下这些金融机构损失更大。另外,全球性稳定币储备资产规模较大,在极端情况下,如果发行机构为应对赎回请求,不得不甩卖资产,将引起金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也会导致托管银行出险。在市场承压时,如果稳定币成为法定货币的替代,将冲击国家货币主权。[11/10/2019 12:00:00 AM]
郑重声明: 穆长春: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已达620亿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